【本文來自《為什么公知特別喜歡那些“悲情”英雄?》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關于犧牲,慘烈和悲情,我講一個故事吧。我姥爺雖然解放戰爭才參軍,但是其實之前就在抗日根據地和紅軍就有接觸。后來又參加抗美援朝,是一名教導員,也是一個山東壯漢,可他從來不愿意給兒女們講太多過去的故事。直到這些年,姨媽們退休后回老家翻到了一些當年村子里留下來的一些紅軍戰士留下來的書,其中有一本全英文的English literature,上面明顯有2種筆記。有一些非常工整的英文筆記,有一些則是蹩腳的漢字音注。這本書原本是誰的并不清楚,但是肯定是屬于一個知識份子的。當我看到那些筆記的時候,有一種很感動的感覺,我眼前出現了一個關于姥爺的的畫面,那是所有的戰爭電影都不曾帶給我的感受。
一位知識分子,可能是戴著眼鏡的,正在教我還小的姥爺讀書、讀英文(姥爺上過幾年私塾,我大概想象那個奇異的漢字音注是姥爺寫的)。姨媽說,村子里其他家里也有一些這種書,大概是部隊轉移的時候,留下了這些書,只是說還會在回來,但是有的就再也沒回來過。一想到這個畫面,就讓我想到。如果放在這個時代,這就相當于一個清北甚至哈耶普的學生,在給一個山坳坳里的農村娃娃講課。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如果活在今天,大概姥爺可以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吧,可那是戰爭時代;而在今天,這是不敢想的事情。姨媽們還說,姥爺能夠當上教導員,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他識字,還懂一些英文,才當上了教導員,后來還在一次作戰行動中所在部隊還得到了某位領導的電話嘉獎(不記得是彭總還是教員了)。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這本書里還夾了一封撕碎了的信,而且一看就是文革期間寫的,開頭是寫給毛主席,內容是揭露有的人工作不積極、侵占集體資產的事情痛心疾首,但是不知道誰寫的。而這封信是夾在一本全英文的English literature里,也是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是因為他們都是不能夠被發現的文字,還是因為這本書原本是要給誰看的?
關于姥爺為什么不喜歡講過去的事情,他從來沒有親口給兒女們說過。姥姥倒是講過幾個姥爺的故事,一個是有一次開會回去的路上遇到了敵機,那個子彈粗啊,打到人就碎了。一起的剛才還在說話,后一秒就沒了。他被警衛員撲到在路邊的溝溝里躲了過去,起來后基本上,警衛員人連個影子都沒了,就剩他和幾個人活了下來。根據姥姥說,姥爺一直會講這個事情,就好像他一直覺得自己原本應該就死在那了。還有一個故事是關于姥爺的傷疤,姥爺手掌上一直缺了一塊,據說是有一場戰斗的時候他的一個好友死了。為了報仇,他拿著機槍頂了好久。因為后座力,或者流彈,還是什么原因,手掌上有一塊肉其實已經沒有了。但他一直開火,直到戰斗結束才發現手上已經缺了一塊。
按照美國人的政治PUA,那就會說這是得了PTSD了??墒俏覐膩聿挥X得如此,悲情嘛?悲情,可能真的不愿意回想。姥爺也是個正義感很強的人,得罪了一些人,最后也在文革時候被批斗??墒菍τ诶褷數墓适?,我從來沒有覺得需要“反戰”,或者需要“反體制”。
或許,有區別的地方是在這里。拍攝非正義戰爭中的悲慘意味著反戰,可這并不意味著正義戰爭中的悲慘也是反戰。相反,正義戰爭中的悲慘應該被銘記,只會讓人更加希望砥礪前行,理解自己所肩負的使命。所以這不是拍不拍“悲慘”的問題,而是悲慘的語境是什么?;蛘哒f我們和西方的現代化歷史不同,反戰在我們這里并沒有那么重要,相反,我們的經驗是槍桿子里出政權。
PS. 姥爺一直不喜歡看戰爭電影,經常說這些電影都是小孩子鬧家家。比如,哪有那么容易知道敵人在哪的,很多時候都是不知道攻擊是從哪里來的,看不到敵人在哪;被伏擊的時候不撤退基本上就完蛋的事情;沒有人會是這樣進攻的,側翼沒人就去沖鋒,那是白白送死,這些之類的事情。但是從電影藝術而言,如何用通過攝像機這樣的單一視點提供多角度理解,同時又不過度,這是一個問題。很多最近的戰爭電影,真的太燃了,簡直燃爆了,比如八百,我爸幾乎是從不流淚的男人,看八百居然哭的稀里嘩啦??扇歼^之后呢,為什么而燃?就感覺很多導演和演員并沒有深刻思考